中國古代易學體系發展編年史探析

 



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


摘要

本文以編年史為框架,系統性梳理中國古代易學體系之演變脈絡,聚焦《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及五行易、梅花易數等學派,分析其哲學基礎、社會功能與歷史影響。透過考據傳世文獻與出土資料,釐清各體系之承襲與變革,並探討易學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學術定位。本研究遵循CCO(公眾領域貢獻宣告)規範,提供可自由引用與改編之學術資源。
一、引言

易學作為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體系,歷經數千年發展,形成多支並行、相互交融的學術傳統。從上古卜筮文化到哲學化、數術化的演進,其體系不僅反映中國古代宇宙觀與認知模式的轉變,亦體現社會結構與文化精神的互動。本文以編年史為軸線,結合考古成果與文獻學分析,重新審視易學發展的關鍵節點。
二、上古起源:巫卜傳統與《連山》《歸藏》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

《連山易》:傳為夏代易書,以「艮」卦為首,象徵「山」之崇隆與穩固。《周禮·春官》載:「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其內容強調自然物象與氏族社會的連結,具鮮明巫術色彩。


《歸藏易》:商代體系,以「坤」卦為首,突出「歸藏」「母性」之德。《歸藏》卜辭多見於甲骨文,如「貞:歸藏於祖乙」,反映殷人崇鬼尊地的信仰。


學術爭議:清代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錄《連山》《歸藏》殘篇,然近代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多認為現存文本為漢後偽託,需結合出土資料(如清華簡《筮法》)重新考證。


西周初期(前1046–前771)

《周易》的形成:周文王演易之說見於《史記》,以「乾」卦為首,建立「天尊地卑」的秩序觀。《易經》卦爻辭融合商周卜筮經驗,並注入「德性」「天命」等倫理概念,標誌易學從巫術向人文主義過渡。
三、東周至漢代:哲學化與體系化

春秋戰國(前770–前221)

《易傳》的哲學提升:孔子及其門人撰《十翼》,將卜筮之書轉化為哲學經典,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形而上者謂之道」等命題,奠定易學的本體論與宇宙論框架。


五行思想的融入:鄒衍將五行(金、木、水、火、土)與陰陽結合,形成「陰陽五行學說」,為漢代易學匯流提供基礎。


漢代(前202–220)

象數易學興起:孟喜、京房創「卦氣說」「納甲法」,將天文曆法與易卦結合,發展出精密占候體系。


《周易》官學化:漢武帝置「五經博士」,易學成為官方法定學科,鄭玄、虞翻等注疏家整合今古文經學,強化象數分析與訓詁考據。
四、魏晉至宋明:玄學、理學與數術分化

魏晉南北朝(220–589)

玄學易:王弼《周易注》掃除象數,主張「得意忘象」,以老莊思想闡發義理,開啟易學的玄學化轉向。


宋代(960–1279)

理學易:程頤《易程傳》、朱熹《周易本義》融合儒理,強調「格物致知」「理一分殊」,使易學成為理學形上體系的核心。


圖書易學:陳摶、邵雍創「先天圖」「後天圖」,以數理推演宇宙生成,影響後世梅花易數等數術流派。


明代(1368–1644)

五行易的實踐化:民間術數家將五行生剋、干支系統與易卦結合,發展出占卜、風水、命理等應用體系,如《五行大義》的廣泛傳播。
五、近世發展:梅花易數與民間易學

清代至民國(1644–1912)

考據學興起:惠棟、張惠言等倡導漢易復興,批判宋明圖書之學,回歸象數考據。


梅花易數的成熟:相傳為邵雍所傳,實成書於明代後期。其特色以「體用生克」「外應觸機」為核心,強調直觀取象與時空靈動性,成為民間易占的代表性流派。
六、結論

中國易學發展編年史呈現「巫術→哲學→數術」的多線演進軌跡:

《連山》《歸藏》代表上古巫卜文化,《周易》完成人文主義轉向;


漢代象數與宋代圖書易學分別強化宇宙論與數理模型;


五行易與梅花易數則體現易學的民間化與實踐性。
各體系雖有時代斷裂,然其核心「陰陽辯證」「天人相應」思想貫穿始終,成為中國傳統思維的基因式存在。未來研究需進一步結合考古學與數位人文方法,深化對易學多元傳統的動態理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