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雙璧:耶律楚材與劉秉忠的易學韜略與治國智慧

 



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跨越金元之際的傳奇人物——耶律楚材與劉秉忠,他們雖出身不同、時代有別,卻同樣以深厚的儒學修養、精湛的易學造詣和卓越的政治智慧,在亂世中輔佐蒙古統治者建立了穩固的政權。本文將從兩人生平入手,深入剖析他們如何融會貫通《易經》、《孫子兵法》、《鬼谷子》、《素書》、《陰符經》等中國傳統智慧,在蒙古征服與統治中原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並探討其思想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殊途同歸的傳奇人生:從儒士到帝師的轉變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出身遼朝皇族後裔,金朝尚書右丞耶律履之子。他"博極群書,下筆為文若宿構者",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尤其深諳《易經》與天文曆算。金貞祐二年(1214年),24歲的耶律楚材被辟為左右司員外郎,開始其仕宦生涯。1215年,蒙古攻陷中都(今北京),耶律楚材隱居燕京,潛心研究佛學與易理。1218年,成吉思汗聞其名而召見,"處之左右",從此開啟了他輔佐蒙古大汗的傳奇生涯。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他隨成吉思汗西征,以占卜預測和醫術贏得信任;在窩闊台時期,他推動建立中書省制度,建議"以儒治國",設立十路課稅所,使蒙古統治開始向文治轉型。他力諫廢除屠城舊制,保存中原文化,被譽為"治天下匠"。晚年雖遭排擠,仍堅持"興文治"的理念,為元朝制度奠定基礎。




劉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法號子聰,邢州(今河北邢台)人。與耶律楚材的世家背景不同,他出身普通官吏家庭,17歲時因家道中落而出家為僧,拜虛照禪師為師。這位年輕僧人"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曆、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1242年,他經海雲禪師推薦進入忽必烈幕府,開始其政治生涯。




劉秉忠為忽必烈制定了一系列奠定元朝基業的政策:建議採用"大元"國號、設計大都(今北京)城市規劃、創立朝儀制度、推動儒學復興等。他雖位極人臣,官至光祿大夫、太保,封趙國公,卻始終保持僧人本色,"齋居蔬食,終日淡然",這種超然態度贏得了忽必烈的極大信任。1274年,劉秉忠無疾而終,元世祖痛惜不已,追贈太師,諡文貞,後改諡文正,配享太廟。




兩位奇才的相似之處令人驚嘆:皆精通儒釋道三家學說,深諳術數與戰略,將漢文化精髓引入蒙古統治體系。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與劉秉忠的《藏春集》都流露出對文化傳承的深切關注。他們在蒙古武力征服後的文化重建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中國政治史上"以夏變夷"的典範。




易學智慧的實戰應用:變易與革新的政治哲學




《易經》作為中國傳統智慧的源頭,對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的思想形成具有奠基性影響。耶律楚材在西征途中常以易占決策,其詩作《過金山和人韻》中"我愛長天漢家月,照人依舊一輪明"的詩句,流露出對中原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他將易理應用於立法定制、改革弊政,主張"變通"思想,推動蒙古統治者適應中原文明。




劉秉忠"尤邃於《易》及邵氏《經世書》",他將易理創造性地應用於都城規劃、制度設計等各個方面。元大都的建設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易學思想:城市佈局對應星象,宮殿方位遵循八卦,形成一個宇宙的微縮模型。1271年,他建議忽必烈取《周易》"大哉乾元"之義,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賦予新政權華夏正統的文化內涵。《建國號詔》中明確宣示:"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表明元朝是中國歷代王朝的正統繼承者。




兩位謀士對《易經》"變易"思想的把握尤為深刻。耶律楚材輔佐窩闊台從蒙古大汗轉變為中原統治者,推動了政權性質的初步轉型;劉秉忠則幫助忽必烈完成從藩王到中國皇帝的徹底轉變。他們深諳"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在歷史轉折關頭推動了劇烈的社會變革。




《黃帝陰符經》作為道家重要典籍,也深刻影響了兩位謀士的思維方式。該經強調"觀天之道,執天之行",認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耶律楚材和劉秉忠都善於把握時機,在"天發殺機"之際果斷行動。耶律楚材在蒙古西征時多次以天象變化勸諫成吉思汗調整戰略;劉秉忠則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準確判斷形勢,助忽必烈取得勝利。




《陰符經》分為"神仙抱一演道"、"富國安民演法"、"強兵戰勝演術"三章,恰好對應兩位謀士的三重角色:作為修行者追求精神超越(耶律楚材號湛然居士,劉秉忠終生保持僧侶本色),作為政治家謀求國泰民安(耶律楚材設立十路課稅所,劉秉忠制定朝儀制度),作為軍事家策劃克敵制勝(耶律楚材隨軍西征,劉秉忠參與征宋謀劃)。這種全方位的智慧使他們能夠在不同層面為君主提供指導,成為真正的"帝王師"。




兵法典範:從《孫子兵法》到治國方略




《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在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的政治實踐中得到創造性運用。耶律楚材參與了窩闊台征金戰役的謀劃,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與孫子"上兵伐謀"的理念一脈相承。他主張以政治手段配合軍事行動,通過招降納叛減少流血衝突,這種綜合性戰略為蒙古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劉秉忠對《孫子兵法》的應用更為系統全面。在忽必烈征討南宋過程中,他提出"以德服人"的戰略,建議保護儒士、恢復科舉,爭取南方士人支持,這正是孫子"伐交"思想的體現。他設計的大都城防體系融合了"九地"思想,體現了"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防禦哲學。




《孫子兵法》與《易經》的結合形成了兩人獨特的戰略思維。耶律楚材善於在複雜局勢中把握不變的根本原則("不易"),隨機應變採取對策("變易");劉秉忠則能將複雜問題簡化處理("簡易"),如將繁複的漢制簡化為適合蒙古統治的實用制度。這種思維方式使他們能夠在蒙古征服初期的亂世中游刃有餘。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耶律楚材將兵法智慧應用於政治攻心戰。他深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道理,在蒙古滅金後立即建議保護孔府,尊崇儒學,使軍事征服獲得了文化合法性。這種政治謀略與軍事行動的完美結合,正是《孫子兵法》"道、天、地、將、法"五事統籌的典範。




縱橫捭闔:鬼谷子術在王朝創建中的應用




《鬼谷子》作為縱橫家的代表作,其權謀策略對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的政治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鬼谷子強調"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這種開合有度的處世哲學在兩位謀士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耶律楚材在輔佐窩闊台過程中,巧妙處理了蒙古舊制與漢法的關係。他既不公開否定蒙古傳統,又逐步引入中原制度,通過"漸進式改革"實現了政權的初步漢化。這種"陰陽並用"的策略與鬼谷子"欲高反下,欲取反與"的權謀思想高度一致。耶律楚材還善於"揣情"與"摩意",能準確把握窩闊台的心理需求,在適當時機提出建議,使改革得以順利推進。




劉秉忠更是深諳縱橫之術的大師。在與忽必烈初次接觸時,他便展現出非凡的溝通藝術,能夠以佛法詮釋儒道思想,滿足忽必烈對"安天下之法"的渴求。他建議忽必烈"以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委婉批評蒙古舊制,同時提出可行的改革方案,體現了鬼谷子"反應"術的精髓。




鬼谷子的"飛箝"之術在元朝創建過程中也得到充分運用。劉秉忠深知"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的道理,在制度設計中既保留蒙古貴族特權,又引入漢族士人參與治理,平衡各方利益。同時,他通過情報工作掌握南宋動向,為忽必烈制定"先取襄陽,浮漢入江"的滅宋戰略提供依據。這種情報收集與分析能力,正是鬼谷子所強調的"見微知類"的具體體現。




在政治宣傳方面,兩位謀士也運用鬼谷子的"反應"術,製造有利輿論。耶律楚材將蒙古征服塑造成"天命所歸";劉秉忠則將忽必烈包裝成儒家理想的"聖王",強調其"奄四海以宅尊"的正統性。這種話語建構成功減少了漢族士人的抵抗,為元朝統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謀士對權謀的運用都有一定節制,避免陷入純粹的詭計陰謀。耶律楚材晚年淡泊名利,劉秉忠功成後仍"齋居蔬食",表明他們對鬼谷子術的應用有著更高的道德底線。這種複雜性使他們區別於一般的權謀家,體現了"以術行道"的深層智慧。




素書與道家智慧:謀略背後的哲學根基




《素書》相傳為黃石公授予張良的秘典,強調"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的治國理念。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的言行舉止與該書思想高度契合。




耶律楚材為窩闊台制定的政策體現了《素書》"以道示人"的原則。他建議設立國子監、保護儒士、恢復科舉,這些措施符合《素書》"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的思想,為蒙古統治奠定了合法性基礎。他在《湛然居士集》中寫道:"天下奇才盡網羅,忽聞天上詔書過。君王自愛真儒術,不為虛名重科目",表達了對真才實學的重視。




劉秉忠在輔佐忽必烈的過程中,也表現出對《素書》"原始於微,成之於著"這一漸進思維的把握。他沒有急於求成,而是經過長達二十年的耐心準備,逐步將漢制引入蒙古政權,最終完成"大元"王朝的創建。這種長期布局的戰略耐心,正是《素書》"深計遠慮,所以不窮"的體現。




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深刻影響了兩位謀士的政治理念。耶律楚材主張"省刑薄賦",減輕百姓負擔;劉秉忠則推動忽必烈採納"安業力農"的政策,恢復中原經濟。這些建議都體現了道家"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理智慧。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兩位謀士對"功成身退"這一道家理想的身體力行。耶律楚材晚年"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潛心書法創作;劉秉忠功成後仍保持僧人本色,"齋居蔬食,終日淡然"。這種對權力的超然態度,使他們避免了歷史上許多功臣"兔死狗烹"的命運。




《陰符經》中"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的思想也在他們的實踐中得到體現。兩位謀士都善於把握天時(政治時機)、地利(地理優勢)、人和(人心向背),使這些要素和諧統一於政治目標之中。劉秉忠在設計大都時既考慮軍事防禦(地利),又顧及漕運便利(人和),還選擇了"龍蟠虎踞"的風水寶地(天時),完美詮釋了"三盜既宜"的深層智慧。




評價與反思:跨越時代的治世智慧




歷史貢獻的多維度在耶律楚材和劉秉忠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耶律楚材被譽為"蒙古帝國漢化的先驅",他在蒙古屠城傳統仍盛的時期,力諫"制器者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拯救了無數生命和中原文化。劉秉忠則是"元朝制度的總設計師",從國號、都城到朝儀、官制,無不滲透著他的智慧。如果說耶律楚材開啟了蒙古漢化的序幕,那麼劉秉忠則完成了這一歷史進程。




然而,兩人的努力也有其局限性。耶律楚材的改革最終因蒙古保守勢力反對而未能徹底實施;劉秉忠設計的制度雖被採納,但元朝後期逐漸廢弛。這提醒我們,任何改革都需要持續的政治支持和社會基礎。




從思想史角度看,耶律楚材和劉秉忠代表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一種特殊類型——"異族政權中的文化傳承者"。他們以學者身份介入政治,既與權力中心保持一定距離,又能深度影響決策過程。這種獨特位置使他們能夠超脫常規思維束縛,提出更具戰略性的建議。




兩人的知識結構也值得深入研究。他們不僅精通儒學,還深研《易經》、《孫子兵法》、《鬼谷子》、《陰符經》等典籍,形成了一套融會百家、兼顧形上形下的思想體系。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和劉秉忠的《藏春集》都展現出這種綜合性特徵。這種綜合性智慧使他們能夠應對複雜的政治挑戰,成為真正的"帝王師"。




對現代的啟示方面,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的案例提醒我們:第一,治理多元社會需要包容不同文化的智慧;第二,改革者應當把握漸進與突破的平衡;第三,任何重大變革都需要文化合法性的支撐。他們將《易經》"變易"思想應用於制度創新的實踐,尤其值得當代管理者借鑑。




《陰符經》云:"知之修煉,謂之聖人"。耶律楚材和劉秉忠雖未必達到聖人境界,但他們確實在"知"與"行"兩個層面都進行了深刻修煉,將古代智慧創造性地應用於異族統治的特殊環境,最終影響了歷史進程。這種知行合一的智慧,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珍貴的遺產之一。




通過對耶律楚材和劉秉忠生平與思想的梳理,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蒙元時期的政治變革,也能從中汲取應對當代挑戰的智慧資源。在全球化與文化衝突並存的今天,兩位先賢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化整合智慧,尤其值得我們深思。

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