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將千年之旅:從東方哲學到全球棋戲的編年史與易經智慧

 



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


一六三張牌,蘊藏天地宇宙法則;四方城池中,演繹人間萬千變化
引言:博弈中的宇宙觀

麻將,這項被譽為中國「國粹」的棋牌遊戲,早已超越單純的娛樂範疇,成為一種深植於東亞文化脈絡中的社會現象與哲學載體。它不僅是「十億人民九億麻,還有一億在觀察」的全民娛樂,更是東方文明征服西洋的先锋队2。

今天,讓我們以編年史的方式,結合《易經》的深邃智慧,探索麻將從古至今、從東至西的非凡旅程。
【第一部分:時間長河中的麻將編年史】
上古至明代:朦朧起源期

夏商時期:博戲已存在,盛行於春秋和秦汉10。


唐代:出現了「叶子戏」,被視為麻將的雛形之一410。


明代:傳說麻將由名為万秉迢之人發明,他崇拜《水滸傳》中的108位好漢,因此以「万、饼、条」作為三種基礎花色,總牌數108張代表梁山好漢410。亦有說法指出,麻將可能由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發展、演變而來10。
晚清時期:寧波定型與興盛(1817-1878年)

關鍵人物:陳魚門(1817-1878),道光二十九年拔貢7。他於同治三年(1864年) 將紙牌改為竹骨牌,繼承了「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108張,並易紅花為綠發,白花為白板,老千為紅中,稱「三箭」,各4張,共12張,再增加「四風」(東、南、西、北)各4張,共16張7。最終形成了136張一副的現代麻將牌基本格局7。


傳播:鴉片戰爭後寧波闢為「五口通商」之一,各地商人雲集,麻將遊戲由此傳往京、津、滬及全國各地10。
1894-1920年代:首次西漸與全球熱潮

1894年:文獻中首次將此遊戲名字記為「麻雀」,見於清末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1。


1895年:英國漢學家威廉-亨利-威爾金森首次在西方書面記載中寫到麻將11。


1920年代:美國麻將熱潮(Mahjong Craze)。

美國商人約瑟夫·巴布考克(Joseph P. Babcock) 將麻將引入西方,簡化規則並出版《巴布考克麻將規則手冊》(又稱麻将“红宝书”)28。他統一了麻將術語的英文叫法(如英文名定為 Mah-Jongg),並在牌角標註英文或阿拉伯數字以便辨認28。


麻將風靡美國,1923年銷售量猛增至150萬副28。約1500萬美國人在玩麻將,甚至出現「泳池麻將Party」等社交形式813。


胡適當年在《漫遊的感想》中寫道:「有一個時期,麻將竟成了西洋社會裡最時髦的一種遊戲……誰也夢想不到東方文明征服西洋的先鋒隊卻是那一百三十六個麻將軍!」28
1937年後:規則制度化與文化紮根

1937年:美國全國麻將聯盟(NMJL) 成立,由猶太人主導,每年發布新規則卡,統一玩法11。麻將在美國猶太社群,特別是女性中深深紮根,成為重要的社交和慈善活動813。


二戰期間:上海虹口接納了數萬猶太難民,中國麻將成為他們度過流亡歲月的伴侶,這段歷史進一步深化了猶太人對麻將的喜愛28。
當代發展:競技化與全球化

2005年:世界麻將組織成立,經濟學家于光遠擔任主席,並題詞「麻将源于中国,属于世界」28。


2007年:首屆世界麻将锦标赛在中國成都舉辦,吸引了17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賽10。


2014年:第五屆歐洲麻將錦標賽上,中國隊未能進入個人及團體前三名,顯示西方競技麻將水平迅速提高28。


今日:麻將已成為全球性的文化現象,日本約有2000萬麻將人口2,各地俱樂部眾多。線上麻將平台更使得全球玩家能夠隨時切磋交流。
【第二部分:易經視角下的麻將哲學】

麻將的設計與玩法,深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尤其與《易經》有許多有趣的對應關係。
牌張結構中的宇宙象數

牌型數量易經與文化寓意解析筒(餅) 36張 象徵「天」與「日月星辰」。圓形象徵天圓,數量36對應《水滸傳》36天罡星310。
条(索) 36張 象徵「地」與「山川河流」。條狀紋理象徵地脈與水流,數量36對應《水滸傳》72地煞星之一半(天地各半)310。
万(萬) 36張 象徵「人」與「世間萬物」。數字「萬」代表無窮盡,數量36對應《水滸傳》72地煞星之另一半,亦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說3410。
字牌 28張 風牌(東南西北)代表四時流轉與空間方位10。箭牌(中發白)亦有諸多解釋,如「天、地、人」三才,或「中、發、白」寓意命運軌跡310。
總計 136張 與《易經》的136爻(64卦每卦6爻,但乾坤兩卦各多一用爻,故有說法為136爻)形成巧妙對應,被視為包羅萬象3。

遊戲過程中的易理體現

麻將的過程,可視為一種《易經》「變易、不易、簡易」道理的實踐:

變易(變化):牌局如卦象,瞬息萬變。摸牌、吃碰、聽牌、和牌,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需要玩家隨時應對變化,這正是「易」的核心精神——變易9。


不易(不變):儘管牌局變化莫測,但遊戲的基本規則和數學概率是恆定不變的。如同《易經》中不變的哲理與規律9。


簡易(簡單):萬變不離其宗。複雜的牌局最終要歸結到簡單的組合:「四組一對」(4組順子或刻子加一對將牌)。這體現了「大道至簡」的智慧9。

麻將勝負講究「三分技術,七分牌運」3,這與《易經》強調的「時」與「位」息息相關。高手需要洞察牌局趨勢(觀象),計算概率(知數),並在合適的時機做出決策(取義),這與占卜中的「觀象取義」異曲同工39。
【第三部分:東西文化中的麻將差異】

麻將在全球傳播中,也發展出不同特色:

特色方面東方(中式/日式)西方(美式)規則核心 多樣化,各地有本地規則(如國標、日本麻雀、廣東牌等) 高度標準化,由美國國家麻將聯盟(NMJL) 每年發布規則卡
文化側重 較強的娛樂性與社交屬性,家庭聚會常見 較強的俱樂部化與競技性,猶太社群中亦是重要的社交傳統
哲學理解 潛移默化地接受其中陰陽平衡、變換不居的哲理 更注重遊戲的策略性與數學概率
主要玩家群體 廣泛,包括各年齡層、性別和職業 歷史上尤以猶太女性社群最為突出和穩定

結語:長城內外的智慧之戲

從寧波的改良到上海的繁盛,從紐約的狂熱到東京的競技,麻將的旅程見證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它從不僅僅是遊戲,更是:

哲學的載體:承載著東方「天地人」三才和諧的宇宙觀。


文化的使者:軟化了異質文化間的隔閡,成為猶太人等社群的情感紐帶。


智慧的鏡像:折射出《易經》「生生之謂易」的永恆道理。

下一次當您推開牌尺,不妨暫且放下輸贏之心,細味手中一百三十六張牌背後,那跨越時空的智慧流轉與文化對話。正如《易傳》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真正的智慧往往藏於最平常的嬉戲之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