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經》乾卦與遁卦:入世功成與出世全身的陰陽之道
乾卦(䷀):「亢龍有悔」——
謀士功高震主(如韓信),必招災禍;遁卦(䷠):「遁之時義大矣哉」——
張良、范蠡及時隱退(遁),得保全身。
爻辭啟示:
乾卦上九「亢龍有悔」與遁卦九五「嘉遁貞吉」,形成入世出世之陰陽平衡。
二、《孫子兵法》謀攻篇:功成身退的戰略藝術
孫子云:「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可戰時:
盡顯其謀(如郭嘉助曹操定北方);不可戰時:
急流勇退(如劉伯溫辭官避禍)。
擴展應用: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謀士需讓君主安心(如王猛臨終勸苻堅勿伐晉)。
三、《鬼谷子》忤合術:謀士與君主的博弈心法
鬼谷子言:「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
善終者:
張良「合於劉邦而離於權力」,范蠡「合於越王而離於富貴」;惡終者:
韓信「離於劉邦卻合於權力」,李善長「離於朱元璋卻合於黨爭」。
縱橫智慧:
「欲高反下」——謀士位高時需示卑(如蕭何自污保命)。
四、《素書》安禮章:謀士的道德紅線與生存法則
黃石公曰:「陰計外泄者敗」——
敗亡案例:
楊修泄機(雞肋事件)、許攸驕泄(官渡之功),皆因泄招禍;善終案例:
陳平「陰計不泄」(如解白登之圍後低調),張良「辭漢從赤松」。
核心法則:
「怨在不捨小過」——謀士需避小過(如貪財、逞才),免積怨成患。
五、《陰符經》盜機論:謀士盜國權與君盜謀士智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
謀士盜權:
借君主之力展其謀(如諸葛亮盜蜀漢權柄北伐);君主盜智:
劉備盜諸葛亮之智得三分天下,後卻白帝託孤束縛。
平衡之道:
「三盜既宜」——謀士與君主互盜需平衡,否則如司馬懿盜盡曹魏。
六、因果論:謀士的業力類型與果報
業因類型 |
善終案例(果報) |
惡終案例(果報) |
---|---|---|
謹慎謙退 |
張良(得壽終) |
韓信(被誅三族) |
功高震主 |
王猛(苻堅厚葬) |
李善長(朱元璋滅門) |
陰計過毒 |
陳平(善終) |
賈詡(雖壽終卻負毒士名) |
擇主而仕 |
范蠡(全身成商聖) |
荀彧(被曹操賜死) |
業力公式:
謀士終局
≈ 能力 ×
道德
×
時勢
×
君主性格。
七、博弈論:謀士與君主的重複博弈模型
君主策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為合作解,否則陷入囚徒困境;謀士最優策略:
功成後主動退隱(如張良),釋放「無威脅信號」;均衡破裂案例:
劉邦與韓信——韓信不信劉邦會容功高者,劉邦不信韓信無反心。
數學結論:
謀士善終概率 = 1 - (功高程度 × 君主多疑指數)。
八、塔羅符號:隱士牌與寶劍十的命運抉擇
隱士牌:
善終者如張良、范蠡,持燈退隱(智慧選擇);寶劍十:
惡終者如韓信、李善長,身插十劍(悲劇收場);正義牌:
道德謀士如諸葛亮,雖勞死卻名垂千古(另類善終)。
九、盧恩符音:Ansuz(神訊)與 Thurisaz(防禦)
Ansuz(ᚨ):
謀士需接收「功成身退」的神聖訊號(如范蠡收到兔死狗烹警示);Thurisaz(ᚦ):
建立防禦機制(如蕭何自污、王翦求田宅)。
十、謀士善終實踐框架:從歷史血淚提煉的生存法則
1. 擇主階段
《鬼谷子》「量權量能」:
評估君主性格(如劉邦可共患難難共富貴,曹操忌才);《易經》「見險而能止」:
遇疑主則止(如郭嘉早離袁紹)。
2. 建功階段
《孫子》「踐墨隨敵」:
調整謀略強度(勿功高震主);《素書》「括囊順會」:
低調執行計謀(如鄧禹西征謹慎)。
3. 功成階段
《易經》遁卦「嘉遁貞吉」:
及時隱退(如張良);《陰符經》「絕利一源」:
放棄權力(如范蠡棄政從商)。
4. 失勢階段
博弈論「以牙還牙」:
若君主相逼,需留反制後手(如司馬懿裝病蓄力);塔羅「隱士牌」:
退而著書立說(如劉伯溫歸隱寫《郁離子》)。
結語:謀士之道——顯微無間,存乎一心
《易經》繫辭傳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謀士需知何時出謀、何時沉默、何時進仕、何時退隱。
范蠡臨別文種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此非命運注定,而是人性規律,智者當遵天道而全身。
縱觀青史:
善終者如張良范蠡,知進退而德配天地;
惡終者如韓信李善長,功震主卻智不及時。
願今之謀士:
學《易經》知時位,
用《孫子》明戰略,
守《素書》道德線,
成古今完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