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 LUCKYGO 八字命理 諮詢
當國仇家恨凌駕於理性計算,失敗便已在不遠處等候
一、 歷史現場還原:《三國志》的冷峻筆觸
根據《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記載,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欲舉全國之力東征孫權,為關羽復仇並奪回荊州。趙雲上諫的核心論點如下: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
這段諫言,堪稱當時蜀漢最頂級的 「國家戰略評估報告」 ,其邏輯鏈條清晰無比:
定義主要矛盾:國賊是曹魏(篡漢),而非孫吳(利益衝突)。
提出最優策略:集中力量滅魏,吳國自然臣服。
預警戰略風險:一旦與吳國開戰,將陷入長期消耗的泥潭。
然而,「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結果眾所周知,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蜀漢元氣大傷。
二、 多元智慧解析:為何最優策略被棄之如敝屣?
我們可以將此事件視為一個「戰略決策失靈」的經典模型進行深度解剖。
1. 《孫子兵法》視角:「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核心教義:國君不可因憤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可因氣憤而挑起戰端。
案例解析:劉備的決策,完美地違背了這條鐵律。他的動機是 「怒」(為關羽復仇)與 「慍」(被背叛的憤懣)。情緒接管了他的大腦,使他無法進行《孫子兵法》開篇所強調的 「五事七計」 的冷靜評估(道、天、地、將、法)。趙雲的諫言,正是試圖將決策拉回「五事七計」的理性框架,但失敗了。
2. 《易經》視角:「坎」卦之險與「離」卦之執
劉備的「坎」卦:坎為水,為險陷。劉備被復仇的怒火(情緒之水)所淹沒,心智處於危險的「坎」境之中,無法看清全局。
趙雲的「離」卦:離為火,為光明,為麗(附著)。趙雲的諫言如同明燈,試圖照亮正確的道路(「國賊是曹操」 即附著於大義),但劉備這艘船已深深附著於復仇的礁石上,無法分離。
3. 鬼谷子謀略:「揣情」與「摩意」的失敗
趙雲的「揣情」不足:趙雲準確地「揣」到了天下大勢,但他可能未能充分「揣」透劉備當時極度個人化的情感創傷與稱帝后急於立威的複雜心態。
進言策略的局限:他採用了直接上疏的「忠言」模式,而非更迂迴、更善於引導的「摩意」之術。在君主極度情緒化時,正面強諫往往效果不彰。
4. 特工思維:目標置換(Target Displacement)的陷阱
核心任務:蜀漢的核心目標(戰略任務)是「興復漢室」。
目標置換:劉備將核心任務錯誤地置換為「為關羽復仇」。這就像一個特工,忘記了最終的竊取情報任務,轉而與一個守衛糾纏不休,導致滿盤皆輸。趙雲的諫言,本質上是試圖 「糾正任務目標」。
5. 博弈論:從「正和」走向「負和」
趙雲的視角:這應是一場正和博弈。聯吳抗魏,甚至先滅魏,蜀吳雙方都能在更大的蛋糕中找到自己的利益。
劉備的選擇:他發動的是一場負和博弈。蜀吳兩敗俱傷,唯一的贏家是坐山觀虎鬥的曹魏。劉備因個人情緒,主動選擇了一個對整個集團最劣的博弈策略。
6. 因果法則:種下情緒的因,收穫敗亡的果
因:劉備種下了「憤怒」、「衝動」與「戰略短視」的因。
緣:趙雲的諫言作為一個善緣,未能被採納。
果:必然收穫「夷陵慘敗」、「國力衰微」的苦果。這條因果鏈,冰冷而精準。
三、 現代啟示:決策者的「理性之錨」
趙雲諫言的故事,對於任何時代的領導者與個人,都是一記響亮的警鐘:
決策的「去情緒化」:在做出重大人生或事業決策前,必須有意識地審視自己的情緒,問自己:「我是否正在成為當年的劉備?」
堅守「第一性原理」:始終追問並堅守最終極的目標是什麼(蜀漢的「興復漢室」)。不被過程中的枝節(如個人恩怨、一時得失)帶偏方向。
重視「反共識智慧」:在集體被情緒感染時,那個最冷靜、最反直覺的聲音(如趙雲),往往最接近真理。需要建立機制來保護和聽取這樣的聲音。
結論:歷史的弔詭與智慧的光輝
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無法知曉若劉備採納趙雲之策,三國格局將如何演變。但我們可以確知的是:
趙雲的諫言,因其超越個人恩怨的冷靜與對天下大勢的洞察,穿越了1800年的時光,至今仍在閃耀著戰略智慧的光輝。而劉備的失敗,則作為一個永恆的案例,被刻在歷史的警示柱上,提醒著所有後來的決策者:
「怒不興師,慍不致戰。」真正的強大,不在於能發動多少戰爭,而在於能克制多少不該發動的衝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