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規則成為權力的私有財產,荒唐便成了常態
一、 典故溯源:一場由「避諱」引發的千年諷刺
這個典故出自南宋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
主角:北宋時期,有一個叫田登的州官。
事件:為人專制蠻橫,因其名「登」與「燈」同音,於是下令轄區內皆需「避諱」,不許百姓在口頭或書面上提到「點燈」,一律要用「放火」代替。
高潮:適逢元宵佳節,按慣例要懸掛花燈。官府出的佈告上寫著:「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結論:百姓們諷刺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個故事生動地描繪了權力者如何為了一己之私(個人名諱),肆意扭曲公共規則與語言,甚至將常識與民俗踩在腳下,最終製造出一個「合法放火,非法點燈」的荒誕世界。
二、 多元解析:荒誕背後的權力運作機制
我們可以將此現象視為一個「系統性權力濫用」的經典模型進行解剖。
1. 《易經》視角:「天地不交,否」
卦象:天(權力者)在上,地(百姓)在下,陰陽不交,萬物閉塞。這正是「州官」與「百姓」關係的寫照。
解析:權力者(州官)制定了只服務於自身利益的規則(放火),切斷了與民眾(點燈)的正常溝通與共情通道。系統處於一個極度不和諧、上下對立的「否」卦狀態。當權力與民意背道而馳,社會的創造力與活力就會被窒息。
2. 《韓非子》視角:「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極致扭曲
法家思想:韓非子主張「法不阿貴」,但現實中權力往往凌駕於法律之上。
解析:「州官放火」是權力的特權(Privilege),而「百姓點燈」是法律針對民眾的禁令(Prohibition)。這創造了一種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規則對權力者是柔性的、可變通的;對民眾則是剛性的、必須無條件遵守的。這本身就是對「法治」精神的根本性背叛。
3. 《孫子兵法》視角:「致人而不致於人」的權力控制
戰略核心:調動別人而不被別人調動。
解析:州官通過「不許點燈」這一荒誕指令,實現了對民眾日常生活的絕對控制(致人)。其目的不僅是避諱,更是一次權力的宣示與服從性測試。百姓的任何不滿,都無法動搖其分毫(不致於人),這是一種單方面的權力碾壓。
4. 特工思維:建立「規則不對稱性」
行動邏輯:頂級特工任務的成敗,往往依賴於建立一種「信息與規則的不對稱」。
解析:權力者如同一個掌控了系統後台的管理員。他為普通用戶(百姓)設定了一套前台規則(不許點燈),而自己卻在後台擁有完全不同的權限(可以放火)。這種 「規則的不對稱性」 ,是維持其控制地位的關鍵手段。
5. 因果論與博弈論:長期社會契約的崩壞
因果鏈:
因:權力者帶頭破壞公平規則。
果:民眾對權力的信任流失,社會契約崩壞,最終導致統治成本急劇升高,系統穩定性下降。
博弈論:這是一場重複博弈。如果統治者總是選擇「雙重標準」的策略,那麼民眾的最優策略就會從「合作」轉向「非暴力不合作」或「陽奉陰違」,甚至最終「反抗」。一個沒有公平可言的遊戲,所有玩家最終都會選擇離開或掀翻牌桌。
6. 塔羅牌象徵:逆位的「正義」與「皇帝」
逆位皇帝:象徵濫用權力、蠻橫專制、壓迫。這正是州官田登的寫照。
逆位正義:象徵不公正、雙重標準、濫用法律。描繪了「放火」與「點燈」之間荒誕的司法不公。
三、 現代啟示:從歷史典故到日常生活中的「微觀權力」
這個典故的偉大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故事,更是一個穿透時代的權力分析模型。在現代社會,它以更隱蔽的形式存在:
職場中:主管可以隨意推翻決策(放火),但員工必須嚴格遵守流程(不許點燈)。
社會規則中:特權階層可以找到法律漏洞(放火),而普通人則被嚴格監管(不許點燈)。
家庭中:家長可以沉迷手機(放火),卻嚴令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不許點燈)。
結論:如何面對無所不在的「州官」?
這句成語給我們的終極啟示,並非是絕望的控訴,而是清醒的認知與智慧的應對。
認知層面:要識別出生活中的「田登式規則」,理解其權力展示與控制的本質。
個人層面:修煉內在的定力,不因不公的規則而動搖自我的價值判斷。這需要《道德經》中 「知止不殆」 的智慧。
行動層面:在可能的情況下,運用《鬼谷子》的「揣摩」之術,了解權力者的真實意圖,或運用《孫子兵法》的「避實擊虛」,在規則的縫隙中尋找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一面永不過時的鏡子,它照見了權力無監督時必然滋生的荒唐。 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保持對這種「規則雙標」的敏感與批判,是維護個體尊嚴與社會正義的思想起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