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
范蠡(約西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是中國歷史上極少數同時在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四大領域達到巔峰的人物。他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復國,功成身退;三致千金,散財濟貧;被後世尊為「商聖」,更被譽為「道商始祖」。
本文以嚴謹編年體方式,結合《史記》《國語》《吳越春秋》等史料,並貫穿《易經》變易思想、《孫子兵法》戰略節奏、《素書》修德智慧、《陰符經》天人感應,以及博弈論與特工思維等現代框架,全面解析范蠡一生如何在「進」與「退」、「謀」與「藏」、「富」與「德」之間,走出一條「全身而退、富行其德」的完美人生路徑。
西元前536年:誕生於亂世,志在天下
范蠡出生於楚國沒落貴族家庭。時值春秋末年,禮崩樂壞,諸侯征伐不休。楚國政治腐敗,賢才難以出頭。青年范蠡博學多才,精通天文、兵法、經濟、陰陽之術,卻因出身寒微,僅任地方小吏。
智慧啟蒙
師從計然(又稱辛文子),習得「七策」(後世稱《計然七術》),涵蓋糧價調控、貨物流通、供需週期等經濟思想,成為中國最早系統性市場經濟理論。
深諳《易經》「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之道,自青年起即確立「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準則。
現代映照:范蠡如當代「T型人才」——縱深於經濟與戰略,橫跨政治與哲學,且具備極強的情境適應力。
西元前511年(約25歲):識文種,共赴越國
范蠡與同鄉文種相識,二人志趣相投,皆感嘆楚國無道。范蠡斷言:「楚非可為之地,東南有霸氣,當往越國。」文種從之,兩人攜手南下,投奔越王允常(勾踐之父)。
戰略選擇
地利判斷:越處東南,臨海而瘠,然民風彪悍,具潛在戰略縱深;
人和佈局:與文種形成「謀略+執行」黃金搭檔——范蠡主外(軍事外交),文種主內(政務經濟)。
《孫子兵法》印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范蠡尚未出戰,已先完成「人和」與「地利」佈局。
西元前496年-前494年:夫椒之敗,忍辱負重
越王勾踐繼位,急於立威,不聽范蠡「持盈定傾」之諫,貿然伐吳,於夫椒之戰大敗,僅剩五千殘兵退守會稽山。
危機決策(前494年)
范蠡力排「死戰」之議,主張:「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
與天:順應形勢,不逞匹夫之勇;
與人:以勾踐為質,換取喘息之機;
與地:保全越國根基,待時而動。
勾踐採納,攜范蠡入吳為奴,文種留守越國。
特工思維:范蠡主動「臥底」敵營,以卑微之姿觀察吳國內政,收集情報,實為古代「戰略滲透」典範。
西元前490年-前482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訓
勾踐、范蠡獲釋返越。范蠡提出系統性復國方略:
三大國策
經濟復甦(計然七術應用):
「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逆週期儲備,平抑物價;
「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價格高時拋售,低時收購——此即「人棄我撿,人爭我予」之實踐。
軍事整備:
暗中練兵,打造精銳「君子軍」;
設「美人計」(獻西施、鄭旦),亂吳君心。
外交孤立:
聯齊、親楚、交晉,孤立吳國。
心理戰運用
勾踐「臥薪嘗膽」為表,范蠡「韜光養晦」為裡;
每年獻禮吳國,示弱以鬆懈其防。
博弈論視角:此為「重複博弈」中的「以退為進」策略——短期讓利,長期獲勝。
西元前482年-前473年:滅吳雪恥,功成身退
前482年:趁吳王夫差北上黃池會盟,范蠡建議勾踐突襲吳都,大勝;
前478年:笠澤之戰,越軍以「夜襲+火攻」擊潰吳主力;
前473年:圍姑蘇三年,吳王夫差自縊,吳國滅。
關鍵抉擇:急流勇退(前473年)
滅吳後,勾踐欲分國共治。范蠡卻於慶功當夜,留書辭別: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遂攜西施(一說為傳說),乘扁舟浮於五湖,更名「鴟夷子皮」,自此退出政壇。
《易經》智慧:「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范蠡深諳「亢龍有悔」之理,於權勢巔峰主動退場,全身而退。
西元前472年-前460年:齊國創業,首致千金
范蠡至齊國海濱(今山東膠南),化名「鴟夷子皮」,率兒子及僕從耕作、捕魚、煮鹽。
商業實踐
利用齊國沿海優勢,發展鹽、漁、農複合經濟;
以「計然七術」調控進出,短短數年「致產數十萬」;
齊人聞其賢,拜為相國。
再次退隱
任相三年,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乃歸還相印,散盡家財,遷居陶(今山東定陶)。
《素書》呼應:「高行微言,所以修身。」范蠡不戀權位,以「散財」避「尊名之累」,修德自持。
西元前460年-前448年:定居陶地,三致千金,終成商聖
范蠡定居陶——春秋時期中原交通樞紐,「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
「陶朱公」時期商業哲學
週期投資:「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觀察供需,預判價格波動;
品質為本:「務完物,無息幣。」貨品務求完好,資金週轉不息;
用人之道:「能擇人而任時。」善用各地人才,把握各地商機;
富而行德:三次積累巨富,三次散財濟貧,被稱「富好行其德」。
晚年智慧
著《范子計然》(已佚,部分見於《史記》《齊民要術》);
教導子孫:「財幣欲其行如流水。」——財富不在囤積,而在流動與創造價值。
西元前448年,范蠡卒於陶,享年約88歲(一說百歲),葬於定陶。
歷史評價與現代啟示
司馬遷:「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
——肯定其「能去能就」的適應智慧。
後世尊崇
唐代封「商聖」;
民間奉為「財神」(文財神之一);
徽商、晉商皆奉其為祖師。
現代框架下的范蠡智慧
戰略節奏 |
滅吳後急退 |
企業IPO後創辦人有序退出 |
逆週期投資 |
旱資舟,水資車 |
市場恐慌時佈局核心資產 |
風險管理 |
不居功、不戀權 |
職場巔峰時轉型或創業 |
財富觀 |
三聚三散 |
ESG投資、影響力創業 |
個人品牌 |
鴟夷子皮→陶朱公 |
多階段人生,重塑身份 |
結語:范蠡的終極智慧——「全」
「全」,是范蠡一生的核心密碼:
全功:助越滅吳,不半途而廢;
全名:不陷污名,保全清譽;
全財:富而有德,財不傷身;
全生:高壽善終,子孫昌隆。
在這個崇尚「內卷」「爆紅」「快錢」的時代,范蠡提醒我們:
真正的成功,不在巔峰有多高,而在退場有多美;不在積累有多多,而在給予有多深。
如《陰符經》所言:「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范蠡以私智行公德,以退為進,以藏為顯——
這,才是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東方頂級智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