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不是慶祝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提醒我們——一切皆非理所當然。」
每到11月第四個星期四,美國街頭飄著火雞香氣,電視轉播美式足球,商場開始倒數「黑色星期五」。這個被包裝成「家庭團聚日」的節日,表面溫馨,內裡複雜——它既是清教徒對上帝的頌歌,也是原住民的國殤紀念;既是林肯的政治療癒術,也是資本主義的消費序曲。
本文以「CC0無版權、無法律風險」為前提,結合您指定的多元思想體系——《聖經》《塔木德》《易經》《孫子兵法》《鬼谷子》《心經》《因果論》《國富論》《博弈論》《吸引力法則》——深度解析感恩節的「四重面向」:信仰之源、政治之術、殖民之痛、現代之變,並提供一種「去殖民化、去商業化」的感恩實踐,讓這個節日回歸本質:謙卑、連結與責任。
一、信仰之源:1621年那頓飯,真是「感恩」嗎?
歷史真相
1620年,102名英國清教徒(自稱「朝聖者」)乘「五月花號」抵達北美,首年因飢寒病死近半。1621年秋,萬帕諾亞格族(Wampanoag)協助他們種植玉米、狩獵,移民舉辦三天收穫慶典,邀90多名原住民參與——這被後世重塑為「第一個感恩節」。
但當時並無「感恩節」一詞,清教徒也不過節。他們視收穫為上帝恩典,慶典僅是務農社會的自然習俗。
🕋《聖經》視角:恩典與回應
清教徒深受《申命記》影響:「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神。」
→
他們的「感恩」,是對神恩的回應,而非對人的施捨。
→
重點不在「誰幫了我」,而在「我如何回應這份恩典」。
📜《塔木德》補充:感恩是行動,不是口號
猶太智慧強調:「誰為你點燈,你也該為他照亮路。」
→
真正的感恩,是將所得轉贈他人。1621年的移民若真感恩,應與原住民共建公平秩序——但歷史走向了相反方向。
二、政治之術:從地方慶典到國定假日的「鬼谷子操作」
鬼谷子的「飛鉗術」:用節日鉗制民心
1863年,美國內戰撕裂國家,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假日。
表面:感謝上帝賜予豐收;
實質:創造「共同儀式」,暫時超越南北對立,凝聚「美國人」身份認同。
這正是《鬼谷子》所言:「可鉗而縱,可鉗而橫」——以柔軟節日(鉗),實現剛性團結(縱橫)。
⚖️ 博弈論:低成本的「合作均衡」
在「內戰 vs. 團圓」的博弈中,感恩節提供一個帕累托最適解:
國家付出極低成本(一天假期);
公民獲得情感收益(家庭團聚);
政府換取社會穩定。
節日成為「非零和遊戲」的典範。
💸《國富論》的商業轉向:1939年的日期操縱
1939年,小企業抱怨感恩節太晚(11月30日),壓縮聖誕購物季。
總統羅斯福直接將日期提前一週,引發全美爭議(部分州拒從,出現「兩個感恩節」)。
→
體現亞當·斯密「自利可協調市場」的極致:連節日,都可被用來最大化消費效用。
三、殖民之痛:被掩蓋的「因果論」與《心經》的照見
💔 原住民的「全國哀悼日」(National Day of Mourning)
自1970年起,萬帕諾亞格族等原住民團體在感恩節當天於普利茅斯舉行哀悼集會,指出:
「1621年那頓飯,是殖民掠奪的開端。」
後續百年,原住民因疾病、戰爭、《印地安人遷移法》、寄宿學校政策,人口銳減95%,文化幾近滅絕。
🌱《因果論》:善因未必結善果
因:1621年互助與慶典;
果:移民站穩腳跟,轉而擴張、驅逐、同化原住民。
→ 提醒我們:善意若無制度與道德約束,可能成為壓迫的起點。
🕊️《心經》智慧:穿透火雞大餐的「空性」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今日火雞大餐(色),建立在被抹除的歷史(空)之上。
→
當我們享受豐盛,能否同時看見那些「不在餐桌上的聲音」?
→
真正的感恩,需包含對不義的覺察與修復行動。
四、現代之變:從信仰儀式到消費符號的異化
✨《吸引力法則》的集體催眠
社會集體相信「感恩節=感恩」,於是當天充滿溫馨敘事;
但隔日黑五,又集體轉向「貪婪=搶購」。
→
這暴露「吸引力法則」的侷限:信念若無價值錨定,易被商業機制劫持。
📱 數位時代的「虛假團聚」
現代家庭圍坐餐桌,卻各自滑手機——
→
儀式仍在,連結已失。
→
如《易經·家人卦》所警:「家人嗃嗃,悔厲吉」——家庭需嚴正溝通,而非表面和樂。
五、傳統智慧的回應:如何過一個「清醒的感恩節」?
《易經》謙卦:滿而不驕
「天道虧盈而益謙。」
豐收之後,應更低調、更感恩,而非炫耀擁有。
《孫子兵法》始計篇:先學後戰
移民若未謙卑向原住民學習(先計),根本活不到慶典(後戰)。
→
真正的強者,懂得承認自己「需要他人」。
《陰符經》天人觀:感恩是宇宙律動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感恩不是道德負擔,而是與宇宙循環同步的自然狀態——接受,然後給予。
六、給所有人的實踐指南:三步建立「清醒感恩」
覺察歷史:
在吃火雞前,花1分鐘了解萬帕諾亞格族的故事。
→ 推薦觀看原住民主導紀錄片《We Still Live Here》。實踐轉贈:
遵循《塔木德》精神:將節日消費的一部分,捐給原住民教育或土地回復組織。創造新儀式:
全家關機30分鐘,每人分享:一件「被他人餵養」的經歷(誰支持了你?)
一件「你想餵養他人」的行動(如何回饋?)
結語:感恩,是對「不配得感」的治癒
感恩節最深的智慧,不在火雞多大,而在能否承認:
「我今天的安穩,不是靠自己掙來的,而是無數看不見的恩典交織而成——
有祖先的犧牲,有他人的勞動,有地球的供養,甚至有歷史的錯誤教訓。」
正如台灣原住民語所說:「我們不是繼承土地 from 祖先,而是向子孫借來的。」
所以,無論你是否過感恩節,
今天,閉上眼15秒,
想一件2025年讓你感動的小事,
然後說聲:「謝謝。」
這,就是最純粹的感恩節。

留言
張貼留言